水療原理
1.水療的基本原理:藉由對流的原則施行淺表的熱療。
2.水療的生理效應
水會對在水中的物質產生浮力以及壓力。當浸在到大腿高度的水中體重大約減少 35%,浸在胸部高度的水中體重大約減少 75%。浸在頸部高度的水中體重大約減少 90%。浸在頸部高度的水中,靜脈壓力大約增加 14-18 mmHg,心臟的輸出量因此增加30% ,心跳當然也增加。胸壁遭受的壓力,也會因浸泡在水中而增加,使得呼吸的工需增加 25%。浸泡在水中,會增加骨骼肌肉系統的血流量,因而促進新陳代謝與肢體腫脹的消除。浸泡 20 分鐘已足夠引起上述生理反應。
3. 常見的施行水療的方法
a. 渦流浴:藉攪拌器產生熱的對流,進而發生按摩、清創、放鬆肌肉、緩和攣縮僵硬的關節、減少疼痛等作用。上肢局部肢體接受渦流浴的建議水溫為40度,下肢局部肢體接受渦流浴的建議水溫為38-39度。
b. 對比浴:即熱水(攝氏38 – 43度,約4分)與冷水(攝氏10 – 16度,約1分)交替浸泡。順序為熱10分→冷1分→熱4分→冷1分→熱4分,如此重複3-5次,最後一次為熱水。如此的對比浴通常運用在促進末梢肢體的循環,適合亞急性期與慢性的肌腱炎、關節炎、滑液囊炎、神經痛。若是用於消腫,則先冷1分→熱4分,如此重複3-5次,最後一次為冷水。
c. 坐浴:是將骨盆浸泡在溫熱的水,適合生產過後的會陰部疼痛或其他造成身體下布的疼痛如痔瘡引起的疼痛問題。另外也有報導坐浴對失眠頭痛便秘等亦有幫助。
d. 全身水療:通常適用於燙傷患者,幫助清創、做關節運動,減輕疼痛。因是全身浸泡,水溫不宜過高,通常只比正常體溫多1度。一般建議的溫度為33.5度– 36.5度。
4. 注意事項
a. 不適合接受水療的人: 大小便失禁者,有開放傷口、包括有靜脈注射管路者,癲癇控制不良的病人,血壓控制不良的病人,發燒,有氣切者,有感染者(但肝炎患者與愛滋患者非絕對禁忌)及心臟病者。
b. 其他應注意事項: 局部神經病變,或對冷熱較不敏感之病人,或體溫調節有問題的病人接受水療時,尤要特別注意水溫的控制,以免發生體溫過高或燙傷等意外。
5. 參考資料
a. 水療在臨床之應用 (1)、水療在臨床之應用 (2)
b. 克奈浦自然養生水療法